导航背景

新闻资讯
news
通俗唱法
通俗唱法(原也称流行唱法)始于中国二十世纪30年代得到广泛的流传。其特点是声音自然,近似说话,中声区使用真声,高声区一般使用假声。很少使用共鸣,故音量较小。演唱时必须借助电声扩音器,演出形式以独唱为主,常配以舞蹈动作、追求声音自然甜美,感情细腻真实。
历史渊源
1900年
“通俗唱法”也原本叫“流行歌曲唱法”(但由于随着流行音乐及流行唱法的发展,现已与其产生较大差别,遂区别区分)。由于中外语言的特点各有不同,差异是存在的,但是也有不少共同之处。在西方直到1900年,古曲的“美声”和“通俗的”的歌唱方法,并没有根本上的区别,虽然演唱歌剧要比演唱轻歌剧和流行歌曲需要更为丰满的声音和更高的歌唱技巧。
1920年
到了1920年以后,这两种不同的音乐演唱风格,由于流行歌曲的歌唱者开始用话筒而产生了分歧,因为它不在需要把声音唱的很大的技巧,这启发了白人歌者丢开节拍稳定的音调和拍子。这种朗诵或讲读的歌唱风格,采用口语的形式和句读,对声音的炫耀也不象古典声乐歌唱者那么强调,或那么注意保持明确的旋律线,这时歌手的声音都具有轻松、圆润、亲切的色泽。
20年代后
在中国,通俗唱法大约出现在20年代后期的上海,它真正为广大民众喜爱,并开始繁荣,则是1980年前后邓丽君的歌声进入大陆后。邓丽君温馨朴实的演唱风格,对大陆青年歌手的演唱实践,或对歌曲的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至今还没有一个人在艺术成就和影响上能超越过她。可以说”通俗唱法“在表演上突破了某些正宗音乐流派的传统形式,使歌唱艺术大大放下架子,接近了那些”与音乐无缘”的没有长出“音乐耳朵”的人们。这就是为么通俗唱法一经流传就迅速为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年学生所喜爱的缘故。
流行音乐起源于欧洲,后在美国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爵士、布鲁斯、摇滚、节奏布鲁斯、说唱、民谣、灵歌、舞曲等风格门类,又通过媒介直接把流行音乐推向整个世界,形成了庞大的流行音乐产业及流行音乐文化。随着流行音乐的快速发展,一种新的演唱形式——流行唱法也应运而生。在我国,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广泛流传,习惯的把它称作“通俗唱法”,后为与国际接轨,改称流行歌曲唱法,简称流行唱法。 由于它具有大众化、生活化、创造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同时简单明了、直抒胸臆,旋律和节奏都非常鲜明,内容、题材多以爱情、亲情、励志为主题,以不同风格抒发当代人的自我感受和心理体验。如今,流行唱法已经与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等传统唱法一样,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立的发声体系,比如平衡唱法流行声乐教法等。
基本特征
唱法特点
通俗唱法声音的主要特点是完全用真声唱,接近生活语言,轻柔自然。强调激情和感染力,演唱时有意借助电声的音响制造气氛,所以很注意话筒的使用方法和电声效果。
通俗唱法以青年为中心,可以说是:写青年,唱青年。青年唱,青年听。
古已有之的那种通俗唱法,并非我们现代所指的典型意义的通俗唱法。现代通俗唱法,有两个重要的特性,一是它风格样式国标化;二是它与现代高科技电子技术结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于政治经济上的改革开放,文化上的禁锢被解除,国门大开,首先是港台通俗音乐一拥而进,形成热潮。这决不仅仅是因为年轻人在经济上的独立,而是由于流行音乐有青春活力。展示了人们是如何生活的意愿。
同时,一大批通俗歌手不断涌现,并风格各异,五彩缤纷。通俗歌曲从此也受到了国家和人民以及音乐界的极大关注和重视。
代表作品
刘欢
《弯弯的月亮》
词曲:李海鹰
这首歌曲的版本主要演唱者有:
龚玥、陈汝佳、刘欢、吕方、江涛、区瑞强、孙楠、蔡琴、陈明、林志炫、费玉清、毛宁等。
孙楠
《拯救》
《警察故事2013》中成龙又与孙楠重新演绎了这首歌曲。
作词:梁芒作曲:周笛 专辑:《缘分的天空》
张信哲
《爱如潮水》
李宗盛作词,黎沸挥作曲
收录在张信哲1993年发行的专辑《心事》中。